行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欧宝体育下载app:人物 刘艺:设计是向内向外不断生长的过程发布时间:2024-04-20 10:36:00 | 来源:欧宝体育app官方下载 作者:欧宝体育手机版app下载

  创刊于1994年,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旗下品牌杂志,崔愷院士任编委主任,李兴钢大师任副主任。办刊宗旨:建立一家之形,筑构大家之象,技成营造之意,艺开创作之境(李兴钢题)。

  【AT导读】一位设计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获得做设计的能力的?设计的过程中又是如何积累的?本次邀请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刘艺,从他的空间启蒙之地重庆讲起,梳理和展示一路的成长轨迹,为我们带来他关于设计的理解。

  工作生活在成都,但我的经历是典型的“双城记”。小时候在重庆长大,那是一座山城,到处是高低上下的街巷,没有东西南北的水平路网,像一个立体迷宫,童年就在这样的迷宫里度过。空间经历应该会在人的潜意识中留下印记吧,说起来重建工的学生应该更习惯从剖面开始设计才对。我自己挺喜欢那些复杂的空间,嵌合错叠组成难以言状的结构,让人沉迷其中。重庆混沌复杂的城市空间正好匹配了城市文化的底色,二者或许互相造就。历史上码头水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培育出江湖气息和冒险精神;口岸通商的进出来往,又使得城市一直处于动荡与变化中,缺乏沉淀与约束。因而重庆城市的空间结构极不匀质,有很多飞地留白或高度压缩的碎片,像一台尚未格式化的电脑,没有被充分治理驯化。城市里面还有很多野地一般的场所和魔幻奇观,我想这就是重庆迷人的地方。

  在重建工读书是在1992年,此后不久后便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校园里气象更新,朝气蓬勃。都说重建工办学有自己的特色,我觉得背后应该有重庆城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维活跃,创办过国内建筑系第一本学生杂志《建卒》,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一句刊首语是“与其一直重复正确的话,不如尝试着说一句错话”,颇为“野”气。当时系里没有主流的学术派别和一言九鼎的泰斗人物,我认为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学生们放得开也学得快,没有老先生可以毕恭毕敬顶礼膜拜;老师学生可以坐下来论个究竟。学生敢想敢干,老师们自然更要操心,要带这么一帮淘气的孩子可是不容易。当年系里的老师可谓八仙过海,动手动口皆是风采;同学们博取众长,自由生长。这颇像重庆的火锅:五颜六色的菜品荤素搭配,在汤里撒着欢打滚,充分体现重庆文化热情火辣、兼容并蓄的特色。能有“迷宫”与“火锅”相伴,大学生活也成为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光。

  工作就像一场未知的旅途,有方向却又常常迷茫。2000年毕业来成都,成都那时候还小,过了二环就零星可以看到菜地。西南院在府河边一个大院里,前面是老楼,后面是家属院,院子里几颗大树枝繁叶茂,出门就是沿河排开的茶馆。那时地产和政府平台公司刚起步,项目没有现在多,空闲时候也没人管,每天下班就骑车去逛成都的小街窄巷,转换和重庆截然不同的方位认知——从三维迷宫降维到平面网格。在重庆迷路是因为每一个路口都不一样,在成都迷路是因为每个路口看起来都一样,这个特别有趣。后来在成都又生活了20年,慢慢地从习惯到喜欢。比较成渝这两个城市,二者在时间感上是不同的,一快一慢,空间感上更是一紧一松:重庆是一个空间不断内卷压缩的城市,而成都则平坦松弛,这种松弛体现在相对均质的城市结构与密度上,更体现在背后的生活质感上面。

  成都是千年农耕哺育的城市,生活安逸,比重庆多了秀气精致,引来各路文人骚客汇聚。刚工作那几年,国内建筑圈正热衷于讨论实验和建构的话题,记得在成都搞了个实验建筑的研讨会。参会的有艺术策展人栗宪庭和张永和、王澍、刘家琨、孟建民、汤桦等人物。这些建筑圈的大佬,那会儿基本“初出茅庐”,成都本土建筑师刘家琨也是重建工的学长,言谈与作品不乏阳刚的野气,言辞幽默而犀利, 对当时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聆听圈子里面的讨论,参观鹿野苑博物馆、苏州文正图书馆等早期成名作品,开始明白做建筑不能只待在一个地方,需要到不同的地方,见不同的人,在旅途中学习。

  2006年有机会出国,到欧洲逛了二十天,和教科书上的名作第一次面对面,很是激动,许多模糊的东西清晰了许多。从此内心建立了一个标尺,做得好或者不好,过去量一量就知道。有了这个尺子,做起建筑来就有了参照,判断有了依据。后来这些年又陆续去了不少国家和城市,在数字媒体日益发达的时代,对事物的亲历就更为重要,通过观察不同的世界来反思日常的意义。石头上一缕暗弱的光线,一丝微风夹带的清香……..现实世界的丰满度无法隔着屏幕再现,旅途中总会有感悟和惊喜。

  大院的好处是即使学生毕业后从来不下工地,也能熟练地拿出一套施工图来,就像隔着屏幕也能看遍世界;弊端就是思想上容易偷懒。大院成熟的工作流程和知识系统保证了基本的设计生产,但如果想要看到更多,就得利用这个平台自己去扩展和链接。在设计院经历的每一个项目也是一段旅程,一路上接触到院内的前辈和同仁,还有院外的甲方和同行,工作如同是取经路上不断磨练修行的过程,有机会遇到一个好的项目和好的引路人是幸运的事情。

  在工作第四个年头,院里与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团队合作设计项目。在后续完整的3年时间里,有幸跟着院总建筑师钱方做设计。钱总特意从各部门抽调了一批年轻人参加项目组。作为设计总负责人和中外技术交流的桥梁,钱总亲力亲为,为项目组年轻建筑师们示范了如何在中国实现建筑的高完成度,从业主交流、专业配合、施工预判、图纸质量、工地选样、现场监理等各个环节,培养建筑师全面的职业素养和把控能力,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经历的最为生动和完整的一课。

  建筑是有预设目标的社会行为,需要通过资源的消耗和各方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当下中国一直处于持续的变化当中,建筑设计应该找到表达社会新事物和新动向的路径,包括空间策略和形式语言。这需要发现和创造,因此设计是一个向内向外不断生长的过程,向内探寻,向外扩展。建筑师需要在每日的繁杂工作中保持基本的方向:社会层面关注公平公正的价值,生态层面关注环境友好,设计层面关注空间与物质的质量。在地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设计资源, 但视野应该是开阔的。通过对于城市与建筑的实地观察与研究,形成个人空间经验与物质经验的知识记忆,并通过设计进行形式转译,在图像狂欢的时代回归建筑本身,回归到逻辑的简明性、空间的复杂性、建构的精准性——建筑得以实现概念、空间、物质三者间的微妙平衡。

  华电办公大楼项目对我而言很特别,是拿到注册章以后第一个设计建成的项目。设计始于轻盈的玻璃塔楼从人工湖面升起的意向,水面与玻璃相互映射,塑造光景变幻的迷人景象。为突出玻璃表皮的独立性,幕墙从建筑主体两端分别伸出悬挑达4米远,形成“玻璃帆”的形式意向。

  在空间类型上,一开始就想打破“核心筒+标准层空间”的常规模式,大楼在垂直方向上构想了三个庭院的叠合:从负一层的下沉庭园,到通高52米的中庭,再到中庭屋面的空中花园,构成竖向上的序列,在办公单间的排列堆叠中,插入开放性的公共场景。50米通高的中庭空间也是建筑会呼吸的“肺”,充分利用中庭的拔风效能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适合于成都地区春秋两季较长,气候宜人的特点。

  尺度巨大的中庭创造出全体员工共同分享与体验的空间。为塑造戏剧化的效果,我们决定将最大的会议厅放在中庭的核心,如同发电机转轴的巨大线圈飘浮在半空中,我们称之为“能量环”。会议厅的界面通透,上下楼层的员工都能看到公司开大会的场景,以透明性表达企业民主与集中的运行机制。

  这个学校是512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项目。面积很小、造价很低,却是一个温暖的项目。整个校园被构想为“家”的集合——建筑化整为零,一共7栋白色房子组成了一个微型的村庄,一个孩子们成长的家园。

  基本想法确定之后,如何找到适合的单元类型,就成为创造形式特征的关键。设计从孩子们的绘画里找到基本的原型:坡屋顶的小屋开着方窗,代表着儿童潜意识里面对“家”的想象。每个单元都采用天井的模式。天井是四川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原型,在组织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内聚的精神中心。

  校园总图同样按照“向心性”原则进行组织:房间围绕着天井,单体又围绕着中心庭院。庭院里面的露天剧场是孩子们表演和聚会的地方,舞台成为校园的视觉中心。层级向心的空间创造了从私密到公共的丰富层次。这种层次关系清晰表达了儿童社区的结构组织:从小集体(班级)到中集体(单元),再到大集体(校园)的社区层级。

  这几年四川多地震,自己有机会参与到多项重建项目当中。项目基本都在边远民族地区,也促使自己去思考乡土建造的问题。阿坝当地民居融合了藏族碉楼和川西民居的特点,下部夯土垒石,上部木构架露明,建造体系清晰。

  设计以此为原型,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下部砖石填充,上部设置高侧玻璃窗,形成“下重上轻”的材料关系。外墙面尝试片石与混凝土块混合砌筑的方式,在材料和构造层面延续了当地的建造传统。设计借鉴藏族村寨的布局特点,将建筑拆分为多个坡屋顶体量的组合,层叠起伏的青瓦屋面与大山轮廓相呼应。四个方形教学模块围绕中央大厅,形成向心聚合的平面。每个模块尺寸为18米见方,内部包含三个标准教室,和一个由楼梯间、卫生间组成的服务核。标准教室可以在专业教室、办公室之间灵活转化,以适应乡村小学的弹性变化。

  针对阿坝温差大、日照强烈的高原特点,北立面设小窗,南立面设大窗。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建筑的保温兼围护材料,形成了厚墙深窗的效果。中央校园大厅在冬季通过南侧玻璃墙和顶部天窗将阳光热量引入,提高室内温度,充当冬季花园和多功能活动厅的用途。

  部队营地出于安全与规训目的,通常是千篇一律的布局和风格,我们尝试打破这种僵化的封闭性,重新建立营地和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

  设计的生成起源于剖面,体现了对消防站特殊功能的空间演绎:底层采用架空方式,以争取更多的消防停车及人员活动空间,上部建筑大尺度悬挑,形成体量的张力。建筑外观一扫军营建筑保守的形象,采用了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建筑语汇。

  随着社会的进步,消防机构将更加关注公众教育与培训。总图预先安排相对独立的二层架空半室外参观流线,减少外来人流对消防站日常运行的干扰,从而获得开放的便利。公众通过参观廊方便观摩日常训练,接受消防培训。内部业务流线与外部参观流线的相对分离,使消防站获得新的功能维度,也提供了新的功能范式。

  成都超算中心是西部第一个国家级超级计算机中心,运算能力排名全球超级计算机前十。项目是以超算机房为核心,配置电力系统、液冷系统、数据储存、实时监控及科研平台的新型基础设施。

  我们选择将核心机房作为科学城最重要的展品进行呈现——“超算之芯”。立方芯体20米见方,共5层,得名“硅立方”。“硅立方”外的单索幕墙高达21米,仿佛巨大的玻璃展柜,晶莹剔透。突出“超算之芯”的展品。结合幕墙单元设计的灯光秀系统,与电脑编程联动,在夜间上演精彩的光影表演,成为科学城最亮眼的地标。

  与封闭的科研园区不同,超算中心设计是一个对城市开放的科技设施,利用地形高差立体分流,市民通过空中环形天桥穿越整个场地,近距离体验“硅立方”的震撼尺度。开放的市民流线与桥下地面层的内部科研动线互不干扰,从而实现开放展览与封闭管理的双重目标。

  机场项目因其巨大的体量、漫长周期和工作量被认为是最为困难的项目类型,也是体现大院综合技术实力、考验设计负责人能力和耐性的项目。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国家级航空枢纽,院里邱小勇总和我担任项目双设总,从投标开始到项目建成,历时6年。天府国际机场是集航站楼、高铁站、地铁站、停车楼、酒店、高速公路、城市管廊等多系统为一体的超大型综合体。仅T1、T2航站楼总建筑面积就达到70万平方米,单期建设规模位居全国前三。

  与国内其他新建机场不同,天府机场采用单元式航站楼及贯穿式陆侧交通的独特布局,通过地下APM捷运系统进行单元楼间换乘,避免了超大单体航站楼的诸多弊端。通过T型大港湾空侧构型设计,解决了空侧滑行效率、最多的近机位数和步行距离之间的矛盾。规划设计注重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将高铁、地铁等多元交通高效整合,提高换乘效率。

  航站楼注重自然通风和被动式建筑策略,楼内设计多个绿色庭院,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共融。航站楼采用先进的智慧行李物流系统,通过地下行李管廊串联航站楼和酒店、高铁站,可实现全国首个多点托运行李的服务运营;同时采用了国内首个无人驾驶小车PRT系统,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航站楼在商业创新、人性化设施、智慧机场建设、航空港开发等多个领域均进行了创新实践,引领了国内枢纽航站楼建筑的建设。

  滨湖设计总部是中建西南院的新家,从建院初期的老办公楼到2000年后的高层办公楼,再到未来的新总部,是西南院发展历程的建筑书写。用地位于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畔,建筑采用独特的单元模块设计,朝向湖面依次退台。35个单元模块中近一半拥有南向的室外平台,总共9000平方米的屋顶平台被设计成两类空间:天空农场和健身场地,鼓励伏案工作的设计师步入室外,投入运动。天空农场种植蔬菜,良好的饮食和运动有助于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健康生活、快乐工作。

  未来企业的扁平化组织需要更为灵活高效的空间。通过分析公司未来发展架构,32米见方、4.5米层高的空间模块适应从30人小型工作室到100人设计部门的使用。单元模块的堆叠组合,创造了丰富的内外空间。模块之间的间隙形成不规则的室内中庭与天井,视线的互动创造了有趣的工作氛围;盘旋而上的景观楼梯,鼓励环保步行,减少对电梯的依赖。

  建筑通过双层立面设计来整合采光、通风、遮阳、绿化等功能。分层出挑遮阳板控制阳光直射,东西向立面设置种植槽,采用滴灌技术,为室内带来绿色景观和遮阳。外墙开启扇采用分段内平开方式,获取最大的通风面积,适应成都气候特点。大楼一系列绿色创新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中美净零能耗示范项目的预定目标。

  设计概念来源于“生生不息”的寓意——代表着川、陕、甘三省的圆环,首尾相连,形成循环往复的动态平面,表达了熊猫在此生生不息、循环繁衍的美好祝福;建筑的曲面外观圆润饱满,立面采用了黑白“熊猫色”,突出展示主题。

  流动性是空间设计的关键。通过曲面缓坡连接一层与负一层两个展览区域。在内部流线之外,借助起伏相连的环形屋顶,设计创造了一条开放的室外游览路线,将室外展场与屋面空间进行融合串联,提供充分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展厅摒弃了黑盒子的封闭展览模式,希望自然光线与绿化景观进入观众的视野。通过半覆土的处理,建筑仿佛从大地中生长出来。借用“竹子”这一熊猫元素,场地种植不同品种的竹林,形成室外植物园,建筑外立面表皮由定制的条形铝管构成,细密的线条融入到周边竹林环境之中。

  项目位于广州南沙新区珠江江畔,青少年宫地块被构想为以建筑为核心的的儿童公园,居于中央的主体建筑拥有舒展的海星形态,放射状的柔性体量契合不规则的用地,不同方向和长短的伸展,宛如张开的手掌,展现着各个朝向上的欢迎姿态。

  南方炎热的气候启发了建筑立剖面的构想,主体被想象成南方的榕树根茎支撑着上部的树冠,遮蔽着下方的活动广场,架空区域高度为9米,最大跨度55米。多个方向的开口将凉风导入,体现了气候的适应性。灼热阳光被海星图案的穿孔复合板过滤。建筑通过双层表皮实现良好采光和遮阳的平衡。

  天府艺术公园作为一种新类型的城市艺术空间,将自然、艺术与文学融为一体。天府美术馆、当代艺术馆和人文艺术图书馆坐落于人工湖的两岸,三馆定位为城市级综合文化场馆,构成集展览、收藏、研究、阅读、交流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市文化集群。

  东岸的天府美术馆三边环水,放射性的平面呈现向环境打开的姿态。深远出挑的屋檐庇护其下的展厅与公共大厅,起伏的曲面屋顶包裹出富于变化的室内公共空间。

  西岸为当代艺术馆和人文图书馆,曲面屋顶覆盖草坪,形态起伏如山峦叠嶂。通过室外天桥和观景平台可登上屋面草坡,一览公园胜景,为市民提供了公共生活的另一个维度。

  人文图书馆内部空间顺应屋面形态,朝向湖面层层退台,取意“书山”,读者可以漫游于书山小径间,与书籍不期而遇。

  距今三千年的三星堆古蜀文化璀璨神秘,极具魅力。新馆的设计不仅是容纳精美出土文物的场所,也是梳理现有园区与未来大遗址公园整体空间关系的契机。设计采用消隐的体量策略,以连续单元方式布置游客中心、展厅、库区。

  三个单元体旋转26,使建筑朝向古城遗址区,形成“博物馆”与“遗址区”之间的时空对话。设计将老馆经典的螺旋曲线外墙延续发展,作为堆体外形和内部空间的控制曲线。屋顶采用斜坡覆土形态,建筑消隐地融入场地,形成三个沿中轴排列的覆土堆体,寓意“堆列三星”。在“显”与“隐”、“新”与“旧”之间寻找巧妙的平衡点,以恰当的姿态回应园区复杂的建筑现状和历史文脉。

  古蜀青铜面具最富有表现力之处是眼睛。立面之“眼“也作为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遗址园区对话的窗口,容纳了“时空螺旋厅”和“实景剧场”两个节点空间。在“时空螺旋厅”,环形的青铜坡道螺旋向下,与老馆环绕青铜神树螺旋向上的中庭遥相呼应,形成新旧建筑之间的对话与传承。在“实景剧场”,游客可观赏古蜀情景短剧,也可透过“眼睛”,回望老馆与遗址公园,建立穿越时空的对线

  对建筑师而言,项目是人生时间的刻度。设计需要投入精力与情感,每一个项目对应的开始与结束的年份,像人生旅途中的路标,记录下思想与身体的轨迹,以及那些铭刻在材料中的欣慰、纠结与遗憾。面对世事无常的世界,建筑师是积极的乐观主义者,总是相信通过物质的建造可以锚固和创造些什么,相信自己的房子能够成为时间的朋友,在每一次竣工交付以后开始新的社会生命,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我想这种乐观主义是可贵的,特别在疫情和战争阴影依然存在的今天。在文章的最后,感谢AT的邀稿,也借此机会向建筑师前辈和同行们致敬!祝各位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受聘重庆建筑大学客座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校外导师。1997年本科、2000年硕士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

  其设计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创作银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首届中国设计大展优秀设计奖,2020-ASIA DESIGN AWARD年度亚洲设计大奖。

上一篇: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党委书记田道明——院士最多的桥梁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 下一篇:毕生培壅桃李 辉煌建筑人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袁培煌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