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陕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纲要(2006-2020年)》、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伴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正式立项建设,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建设“西部强省”和构建“创新型陕西”的宏伟目标,特制定《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也是陕西省科学技术发展的全面规划。本规划的实施期为2011~2015年。
“十一五”期间,通过组织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深化科研院所和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等举措,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研发活动日趋活跃,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一是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框架基本建成。《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政策法规出台,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框架;中介服务机构快速成长,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二是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累计为86.08亿元,年平均增长35.72%,其中省本级财政科技投入41.2亿元。三是实施科技计划力度加大。截止2009年,共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01项,总经费9.1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92项,总经费8.9亿元;“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24项,总经费3.7亿元;五年共组织实施“13115”、重大创新专项、科学研究发展计划等省级各类科技计划8578项,总经费19.2亿元;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了一批名牌产品,形成了一批知识产权。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是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全省获得重要科技成果2475项,其中应用类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754项、国内领先水平1248项。截止2009年,全省申请专利41684件,获得授权16367件;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4项,获省级科技奖励861项。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全省形成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步入发展快车道,渭南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全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21家,2009年在孵企业2332家,全省高新技术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42%。三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步伐加快,新产品研发成果显著。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在重点企业和行业支持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建成“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2个,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113个,提升了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迅速。技术市场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易平台,2010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较上年增长42%。二是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先后建立了37个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已建成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34个,建立省级专家大院54个,全省农业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2600余人。培育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150个,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100多项,有力地推动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服务社会民生发展。围绕社会和民生发展,共建立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3个,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18个;建成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西安高新区创新药物孵化及产业化转化综合基地;攻克了一批创新药物的关键技术;支持了一批节能减排的重大项目。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初见成效。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省委省政府已把建设“创新型陕西”作为战略目标,西安市、宝鸡市相继被确定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陕西有责任、有能力通过先行先试,率先建设创新型区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建立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既是陕西科技发展难得的机遇,也是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通过统筹科技资源,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我省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转变。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中央在陕科技资源优势,激发军工科技资源的巨大能量,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扩大规模,形成一批带动性高、辐射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十一五”以来,陕西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在提升综合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被广泛认可,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创新气氛活跃,为科技进一步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围绕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指导方针,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科技资源统筹创新工程”,继续推进“13115”科技创新工程,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落脚点,整合科技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西部强省和创新型陕西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原则。加强民生科技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事业的根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体制创新,统筹发展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的科技投入新模式;统筹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重大系统集成创新的协调发展;统筹科技资源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的协调发展;统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协调发展。
坚持地方特色,服务国家战略原则。充分发挥陕西科技优势,坚持从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注重与国家及本省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衔接。
坚持应用导向,重大项目带动原则。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技术集成与产业融合,促进重点产业科技进步。
坚持人才战略,建设创新团队原则。加强领军人才,核心科技研发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重点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按照前瞻思维、超前规划、突出重点、科学布局的战略思路,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全省科技发展进行战略布局。
把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作为主攻方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资源主导型产业发展,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服务民生与社会发展。
把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作为中心任务,以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计划为重要抓手,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形成以关中为核心,陕南、陕北为两翼,各具特色、均衡发展、相互支持、互补协调的科学发展格局。
关中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陕北以新型能源化工技术研发与应用为重点,陕南以发展绿色科技和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保护为重点,带动和支撑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以应用为导向,以产业技术为主线,以平台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通过实施“科技资源统筹创新工程”,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重点支撑资源主导型产业、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推进民生科技,全面促进我省科技事业发展。
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且省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占到2.5%;科技活动人员数达18万人;年专利申请量达5万件,且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0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8.5%;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00亿元。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高技术产业规模显著攀升,科技进步水平位居西部之首、全国前列,科技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按照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要求,围绕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明确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主攻方向,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陕西是资源大省,资源主导型产业既是特色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盐化工以及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等我省资源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围绕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技术需求,攻克关键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产业。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建设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为契机,以煤炭产能提高、资源深度转化和利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为中心,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煤炭产能技术,煤炭洗选提质加工技术,开发研制系列薄煤层大功率、重型电牵引采煤机和新型掘进机,开发研制系列刮板输送机和胶带输送机,开发研制高强度、大采高的高端液压支架等煤炭工业装备。
(2)新型煤化工技术,煤炭气化、液化,煤制醇醚等关键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煤制天然气技术;突破甲醇合成及甲醇制烯烃等核心技术。
(4)煤炭化工基地生态修复技术,瓦斯治理和开发利用技术,液化煤层气技术、油渣发电、尘渣回收利用技术。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实现5000万吨油气当量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加强石油资源的勘探,增加探明储量;加强油气需求侧管理;以加快产能建设,稳步提高加工转化率和深加工能力为中心,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
以全球矿产资源生产和消费复苏的契机,挖掘高科技及高附加值领域的潜在市场,以提高矿产开采率、工艺技术的革新改造、产业链延伸为中心,着力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1)钼、钒、铅、锌、铁、金、银等资源的先进开采和冶炼技术;尾矿及矿渣资源化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技术。
(2)钼精矿加压氧化湿法冶金新技术;钼金属微掺杂匀化技术及合金材料强化、塑化、高温热强性、抗氧化机理技术;钼金属加工流变性及工艺控制技术;高性能钼合金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制高纯钼粉及高纯钼金属制备过程中的高纯钼电极等产品。
以提高岩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取向,以提高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品种、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替代进口为重点,集中力量研究资源高效利用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技术,开发科技含量高、资源节约型产品。
以秦巴山区中药、茶叶、蚕桑、野生动植物等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为重点,开展生物资源储量、资源特征、再生性及其潜力等研究,突破药用植物资源高效利用、良种培育和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提高茶叶质量,改良蚕桑品种,提升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1)秦巴山区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发掘和良种培育技术,种植精准化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珍稀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半人工化栽培及野生抚育技术。
(2)绞股蓝、黄姜、山茱萸、丹参、西洋参等道地中药材先进的培育栽培技术、提取利用技术,大宗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
以促进生物质能源高效化与优质化为重点,支撑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围绕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战略产业,重点研究生物燃气高效制备与综合利用技术,突破大中型沼气生产、高质生物燃气制备与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构建生物质能产业技术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引领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我省将以需求为导向,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在节能减排、水资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环境监测、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研究,为“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家节能减排标准提供科技支撑。
(1)开展能源生产领域(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电力生产)、装备制造领域(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和生态脆弱区发展的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发、综合利用与示范。
(2)大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市污水资源化、大气污染防治成套设备,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综合利用的新工艺技术和装备。
(4)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尾矿等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再生资源和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技术。
重点围绕新一代通信、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等领域,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通信软件及运营与增值服务等方面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1)新一代通信下一代通信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智能天线设备,网络安全设备,三网融合,物联网等通信技术及产品。
(2)高端软件围绕网络化嵌入式软件,网络服务软件,数字媒体软件,物联网支撑软件,制造业信息化支撑软件,绿色产业支撑软件等方向,重点研发北斗通信与应用系列化、现代电力装备、通信领域等嵌入式软件系统,面向软件及外包产业的云服务平台,SAAS支撑软件系统,食品安全的物联网应用生态环境监测软件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工业协同设计软件系统,面向领域的网络化信息安全软件系统等软件系统。
(3)高性能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技术,基于北斗/GPS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模块化、小型化、低功耗技术及系统应用开发与产业化,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新一代专用芯片,第三代高性能低功耗的存储器芯片,新型大功率器件设计及生产,绿色节能电源控制器芯片,高密度小体积封装工艺技术。
围绕生命科学应用基础研究、生物育种、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生物医药技术、重点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和器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善生态环境。
(1)新型疫苗及创新药物重大疑难病治疗性疫苗、新型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各类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急救药物等,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
(2)生物医学材料与器械开发生物医学材料、人造皮肤、人工骨、心脏起搏器、类人胶原蛋白、钛合金医用材料等器件及制备技术,以及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的研发。
(3)生物制药推进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原料药等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开展中药剂型的改造和二次创新,开展治疗心脑血管、肿瘤、肝炎、血液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的中成药开发与临床研究。
(4)生物育种种质资源创制、杂种优势利用、规模化高效制种、种子检测与加工、良种试验示范推广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
(5)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新产品开展绿色植物源农药新品种,多功能细菌农药和新型寡糖生物农药,新型无公害植物源杀菌、杀虫和抗病毒渔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添加剂,以及动物用新型生物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瞄准全国乃至全球装备制造领域的高端,重点支持高端装备研发、制造以及传统设备的更新换代,提升制造业设备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推进具有带动性的重大技术装备和特色优势装备项目实施。
(1)民用飞机、机电、航电等关键零部件及设备的研发,航空安全、飞机模拟器和机场专用设备等技术。
(3)百万伏级特高压电网及交流输变电设备、大型变压器装备、特高压交直流电容器、直流输电成套装备、直流输电系统和交流灵活输电系统控制保护、数字化变电站及配网自动化、智能电网系统、柔性输电等高端装备和设备。
(5)大型工程施工机械的制造设备,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器材及设备,大功率风电设备和系统。
围绕低成本光伏发电、光伏电站装备开发,大功率半导体照明(LED)芯片封装技术及产品开发,风电、生物质等新能源技术和设备开发,推进新能源技术产品和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2)大功率LED光源、LED电源控制系统、大功率LED灯具、二次光学设计及应用、半导体照明产业设备。
(5)生物质能源,重点研发废弃物的固化、气化燃料的深度开发、规模化生产及高效回收技术,垃圾焚烧发电的先进技术与设备,生物柴油加工生产技术。
重点研发航空航天用新型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构建碳材料、硅材料、钛材料、核材料等四大核心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1)大规格钛钼材及合金等的加工、设备制造的拓展和集成技术;航空航天用高温钛合金、高强高韧可焊钛合金;优质大规格钛及钛合金棒材和锻件的锻造技术及应用,海绵钛节能降耗冶炼技术;开发大规格棒、饼、环,宽厚板、薄板、带材、高精度钛丝、棒及型材等钛及钛合金新产品。
在我省有关单位承担国家“863”计划新能源商用车多个重大项目,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基础上,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
(1)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动力模块(电机、电池及管理系统等)的优化设计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
在主要粮油作物超高产特性、杂种优势利用、优质特性、营养元素高效利用、高光效利用、抗逆性、抗病虫性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结合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开展高产、优质、多抗、高效作物新品种培育、示范及推广。在果业方面,积极推进苹果、核桃、猕猴桃、红枣等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和果品深加工技术,提高果品安全和果品质量,延长果品生产链,促进果业整体效益提高。
(5)苹果、核桃、猕猴桃和红枣的优质、丰产新品种选育技术及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优良良种苗木的快繁与嫁接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及重大自然灾害防控。
在牛、猪、羊为主的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高效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安全优质高效制品生产加工及可追溯系统研究、良种繁育及产业化、新型饲料加工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1)肉牛、奶牛、肉羊、绒山羊、奶山羊、猪等主要畜产品的品种良种化、生产集约化、过程无害化以及产品优质化。
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升级、产品优化升级、集群化发展升级和信息化,依托装备制造业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开发,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
(1)汽车制造业安全、节能、环保新型汽车和专用车,重型车用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大马力、高档次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离合器和车桥等零部件。
(2)工程机械制造业新型智能化、大吨位的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摊铺机、压路机等筑路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
(3)数控机床制造业精密、复合高档数控机床、高端精密数控磨齿机、高速精密数控车床、精密高效数控螺纹磨床、精密复合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珩磨机等关键技术及精密功能部件和刀具。
(4)专用设备制造业船用大功率柴油机,冶金设备,新型纺织、缝制机械,新型印刷机械,新型砖机,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光伏产业太阳能电池及半导体照明产业专用设备,农业机械。
(5)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石油钻采和输送设备,耐腐蚀管材及其装备,大型煤炭综采设备,大型化工成套设备等新型设备。
(6)制造业信息化专用设备高端制造数字化应用示范,现代设计/制造技术,云制造技术,制造物联技术,企业数据仓库与集成技术。
构建以通信设备为核心、智能终端与关键零部件为支撑、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为基础、增值服务为依托、核心元器件为补充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系统及终端、应用软件与系统集成技术、短距离无线互联与无线传感器网路、无线宽带接入系统、双工VSAT卫星宽带通信系统。
卫星导航地面监控检测设备、地面卫星通信设备、星载通信与成像设备等卫星导航通信设备与终端。
(2)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新型电连接器、新型表面贴装元件、新型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液晶材料、电子浆料、硅材料及设备。
围绕钼、钛、钒、铝、铅、锌、镁、金、银、其他贵金属和铁等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优化品种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降低综合能耗,在提升采选能力和加工能力、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提取有价元素、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围绕果蔬、饮料、粮油、乳品、肉、蛋加工和白酒制造,以及其他农副产品深加工,开展关键技术和名牌新产品开发。
“十二五”期间,继续围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活环境改善,在生态环境、人口与健康、循环经济、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坚持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相结合,紧密衔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切实抓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1)医疗卫生重大传染病流行、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的关键技术;高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及疑难疾病的综合防治和临床诊治新技术;非传染疾病、常见多发病、地方病防控及治疗新技术的推广;中医药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关键技术;预防、康复、保健、适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精神性疾病、妇女儿童健康、环境因素致病等临床应用技术;转化医学研究与应用。
(2)创新药物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中药复方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重点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传统和常规药物的研制,新型、智能化医疗器械的研发和应用。
(3)传统中药中草药的规范化生产及深加工技术,中药材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技术,中草药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
(4)医药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生物芯片技术、干细胞技术、组织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材料、微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重点是生物技术诊断产品、生物技术预防性产品、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生物科技产品的研发。
(5)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研究,重点是避孕节育的新方法,避孕药具、生殖保健等新产品的研制。
(2)矿区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技术集成、矿区塌陷区的综合整治技术、生物措施防治油井污染技术。
(3)煤炭、石油化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等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与应急处理预案等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1)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结构模式以及城镇规划与建设技术,开展城乡统筹发展及小城镇环保生态型建筑示范。传承历史文化等特色城镇人居环境构建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工程示范。
(2)城乡居民住宅新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城镇和农村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新技术,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集成技术,生态城市建设关键技术。
(3)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关键技术,主导产业节能减排技术,城镇生态建设与污染治理技术、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和管理体制。
(4)城镇发展的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污染治理、交通状况改善和车辆尾气治理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以科技资源统筹创新工程等各项工作为抓手,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强化科技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发挥重大项目引导作用,保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目标的全面实现。
认真贯彻《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发挥在陕高校、科研院所、军工单位、大中型企业的科技资源优势,实施以“13115”科技创新工程,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工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资源统筹创新工程”,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突破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以需求为导向,超前部署重大战略性新兴产品,突破资源主导型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到2015年,攻克10大领域资源主导型产业关键技术(链),开发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品(群),建设10个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择优扶持100个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50个科技服务示范平台。
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开发、生物等我省资源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依托大企业集团,在顶层系统层面上凝练资源主导型产业的技术需求、攻克关键技术,带动形成一批资源转化新产品及其制造系统。
重点突破油气田高效开发关键技术,新兴煤化工关键技术,盐化工关键技术,钼、钛深加工关键技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修复技术,陕南尾矿及矿渣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等关键技术,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及高效制种关键技术,现代生物质资源高值利用及制品开发技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中草药深度加工技术等一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链)。
根据我省已有产业基础和研发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等领域,凝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产品(群),制定产品研制路线图,以科技专项的方式组织研发和转化。
开发工业节能及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大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城市污水资源化成套设备,新一代宽带通信产品,集成电路设计、封装和集成电路装备,卫星导航产品和系统,物联网及新型传感器,嵌入式软件,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大色域投影显示产品,生物疫苗,创新药物,生物医学材料与器械,粮食作物和果树生物新品种,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新产品,新型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及药物,高速铁路器材及设备,高速高精度大型机械加工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太阳能利用产品,半导体照明,大功率风电设备和系统,化学电源动力电池,高性能碳纤维及碳复合材料,航空航天用新型材料,核能用新型材料,低碳含氟专用化学品,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产品(群)。
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逐步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提高其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新模式。
完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重点向企业倾斜。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择优支持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产学研合作能力。
对接中国西部科技资源中心,围绕提升区域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合作交流、企业培育等能力,对现有各类科技服务平台进行补充、整合和完善,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
建立和完善开放、便捷、高效的技术转移保障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在本省实现转化。注重企业孵化能力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
到2015年,建设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培育50家科技中介示范机构,建设10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2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增强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能力,孵化转化500项成果项目,技术合同年交易额突破300亿元。
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成果转化基地”,启动“陕西科技大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运行管理和激励机制,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开展绩效考评,择优表彰奖励,形成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活跃和规范技术成果交易活动,促进技术合同交易额稳步增长;支持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新材料等我省重点产业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深入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形成更加紧密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共赢机制;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考核奖励制度,通过经费后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措施,鼓励省内企业承接本省高校、院所开发的重大科技成果;继续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充分发挥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合企业需求,组织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提升我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目标责任制,把企业科技创新意识、研发投入、研发机构建设、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作为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奖励、后补助、贴息和风险补偿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建设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完善科研条件和研发平台,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企业的科研团队建设。开展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开发,引导企业使用本省首台(套)产品。
支持军工单位加快民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支持民口单位参与军品配套科研生产,促进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组建科技产业战略联盟,支持军工单位培育军民结合创新企业,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间协作配套体系,推进军民融合。
科技计划是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要加强科技计划体制的创新,科学设置,合理布局,注重科技计划的定位和衔接,在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力度,重点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的同时,抓好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实施和管理。
鼓励和支持在陕科研力量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工程;同时,整合省内相关科技资源,形成合力优势,争取国家对我省的进一步支持。
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技术转移及重点科技成果推广、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新产品开发、科技富民强县、科技扶贫等重点科技计划的实施和管理。
科学技术攻关针对陕西省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问题,围绕我省特色支柱产业和公益性重大关键技术需求,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重大成果推广,科技示范和科技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为结构调整、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重点支持优势学科发展,推动学科群与创新链的形成;加大力度培养青年创新人才和科研领军人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围绕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农业、信息、能源化工、新材料等主要产业领域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加强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促使原始性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软科学研究紧密围绕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等方面开展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不断提高软科学研究水平,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支撑。
“青年科技新星”培育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培育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使其加快进入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计划,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技术和人才储备。
支持符合国家和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能够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品开发项目。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显著提高产业技术竞争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形成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围绕充分发挥陕西的科教资源优势,打造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重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结;推动科技创新创业金融政策的实施,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创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金融环境。
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及其项目,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
星火计划以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为核心,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农村转移。支持农村科技创业基地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村中小企业,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扶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星火产业带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发展。
火炬计划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攻关计划的研究成果和其他科研成果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地,以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产业为目标,择优组织实施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孵化科技型企业,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以试点带动示范,创新机制模式,实现科技创新链条和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
积极探索科技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实施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运用创业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保险保费补助机制,重点支持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和科技企业融资类保险。
建立拟上市的科技型企业后备库,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培育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及其他板块上市融资,组织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探索发行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收益债券;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试点,推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业务;加强与农村金融系统的合作,创新适应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特点的科技金融服务方式。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评估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评估人员和机构;加快发展科技担保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开展科技企业信用征信和评级,引入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开展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报告制度;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对接活动,推介科技型企业、科技融资项目和金融产品。
重点支持西安、杨凌、宝鸡、渭南、咸阳、安康、榆林、航空航天基地等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使其成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创新驱动和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培育科技企业的摇篮和集聚高水平人才的基地。
以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示范区为目标,大力推进西安高新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聚集地,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规模经济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在通讯、光伏、软件与服务外包等领域,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使其成为产业优化升级、辐射扩散、梯度转移和创新型服务业发展的平台,以鲜明的国际化特征,支撑引领和示范带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支持其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其与西安沣渭新区合作共建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园。
围绕建设科技杨凌的目标,坚持“以集聚促创新,以产业促示范”的思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杨凌示范区科技集聚创新能力,推进杨凌示范区科技核心示范能力建设,推进杨凌示范区科技示范辐射工作,推进杨凌示范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使杨凌示范区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业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为目标,营造创新网络,以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为主体构建开放性产业创新系统,通过激活创新创业和提升集群实力增强园区经济活力,高标准打造宝鸡科技生态新城、宝鸡中国钛谷,优化园区创新环境,将宝鸡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钛材加工、石油钻采及油气输送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重型汽车及其零部件等领域的产业引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创新增长极,宝鸡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为目标,推动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制药、农产品加工和职业教育六大支柱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完善园区发展环境,注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融合,加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成为关中战略高地的开放门户和率先发展的东部引擎。
咸阳、安康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各自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集团,大力发展循环模式,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加大基础建设项目投入,努力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各项生产要素向高新区园区流动,真正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当地聚集人才的高地、改革创新的前沿、催生产业的摇篮以及现代城市新区、科技研发中心、开发合作平台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验区。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整合科技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工转化水平,培育和发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重点支持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相结合战略的实施,加强航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发挥其在全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
重点支持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在民用航天、新能源、新光源、服务外包和创意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发展卫星通讯、导航、遥感等卫星应用产业,提升基地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成为国家新型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围绕汽车、电力、航空等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风电、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科技资源定向聚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西部制造业创新示范基地。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
继续深化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企业化转制步伐,鼓励科研机构转制建立一批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继续加强各类工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能力建设,促进各类技术开发机构的联合、开放、共享,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
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纳入创新体系建设规划;扶持和培育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在陕外资企业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开展本土化创新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牵头组建或加入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参与国家及省市重大科技计划。
全面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新能力,积极支持省内科研机构,围绕国家战略目标与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确保我省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引导、支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十二五”期间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以项目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与国家科研机构、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共建或者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开发中心,使其成为我省知识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支持建立民间研究开发机构,引导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科研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加大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各类产业促进中心、行业检测中心的投入力度,完善组织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要素市场体系,重点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科技人才资源流动市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综合性或者专业性技术市场,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提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12396”等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功能。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大力发展资产评估、产权交易、风险投资基金、政策法律、会计、税务、管理咨询、项目评估、技术创新融资担保、技术交易担保、招标投标、技术信息等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培育研发服务、生产性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引进国际著名的科技中介机构在陕建立合作、合资或者独资的服务组织,使其向着“专业化、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目标发展。
大力支持专利申请,依托高新技术企业,筛选一批核心专利,进行国际布局;建设知识产权产业化孵化基地;建设创造活跃、管理有序、产权明晰、保护得力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争取设立国家知识产权西北数据中心。促进知识产权(专利、版权、标准、商标、地理标志产品、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植物新品种等)的创造与应用,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产业,使知识产权成为我省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重要依托。
以共建、共享、共用为目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分类实施、综合集成的原则,以市场机制链接科技资源供给与需求,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科技资源分割、分散、分离状态,盘活存量资源,切实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充分发挥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的资源整合作用,力争将其建设成为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西部科技资源中心。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扩充“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公用网”,大力发展公共检测服务;提升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加大科技文献资源的集成、共享范围和揭示深度;丰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内容,开展数据内容服务;加快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高实验动物条件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微生物菌种资源等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创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运行与服务模式,形成开放、流动、合作、竞争的机制。
为实现科技创新的赶超先进和跨越式发展,立足省情,以科技项目合作为重点,鼓励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开展多国之间的科技项目研发工作,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技术和人才的引进,鼓励企业通过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并购、合资、参股等方式推动技术研发的国际化;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互访,吸引一流科学家、领军人才和有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来陕开展合作研究或建立创新团队,提高企业和核心竞争力。
在现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基础上,围绕中医药、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完善布局,建立国际化科技园区平台。
深化与科技部的部省会商,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中央部门和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搭建合作平台,针对地方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技术难题,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成果转化基地。
积极探索省际科技交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和新方法,围绕关中-天水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国内科技合作;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依靠自身优势和经济发展需求,加强与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相关省市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强区域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各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与省科技资源中心的对接与整合。大力提升市县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转移能力和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市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逐步建立省市科技创新工作会商机制,有效集成科技资源,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共同推动市县科技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建立科技园区跟踪管理运行机制,开展升级达标行动,对于带动和集聚作用明显的园区予以重点支持,提升其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围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开发市县适用环保节能减排技术,建立起完整的区域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工业)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孵化器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积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支持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引进、转化、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等适用技术成果,推动产品更新换代、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大力提倡“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增强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实力,建设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加强市县科技管理服务推广队伍建设,做好科技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市县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考核机制,继续开展创建科技先进示范县(区、市)活动。
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深入落实《陕西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年)》,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根本目标,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加强各级一把手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把手抓科技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机制,把科技工作纳入市县党政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建立省科技管理部门与市政府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强化区域科技资源统筹水平,实现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军民科技协作支撑与互动发展,强化军民科技工作的衔接与协调。
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基地建设重大事项,进一步推动基地建设。
按照“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继续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强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对应用开发类转制院所,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使其做强做大,鼓励条件成熟的院所整体进行改制;对于公益类院所,加强其服务能力建设。加快科研院所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激励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方式,重点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定位清晰、各有侧重、衔接配套、运行高效”的科技计划体系和“公正、公开、规范、高效”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对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引入招投标机制,进一步增强科技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认真落实国家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尤其是落实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促进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科技政策。研究制定《陕西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陕西省科技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政策法规。研究制定军转民技术成果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有关政策。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大型科研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等有形科技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
加大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强度,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应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励企业、个人和民间资本不断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整合财政资金投入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机制。
通过支持科技人员合理流动,完善科技人员培养及引进机制,完善科技人员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高素质企业家、科技型企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加强优秀科技青年人才、科技新星培养和选拔。
对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给予表彰奖励及授予荣誉称号,充分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结合省委、省政府“三秦学者”、“百人计划”等人才战略,做好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选进、引进及使用,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对市县政府科技工作考核之中。进一步开展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突出贡献专家、青年专家、拔尖人才等评选和奖励表彰活动,做好“青年科技新星”专项培育工作。
加大对优秀科技人员及其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完善科技人员及其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努力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发挥规划对未来五年我省科技发展的指导性作用,加强规划与计划的衔接。根据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总体部署,制定和实施各项地方科技计划。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市县从各自的发展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科技计划。省科技主管部门根据部门、行业、区域特点,加强对部门、行业和区域科技计划的协调和分类指导。
建立健全技术预测与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建立健全技术预测制度,跟踪已纳入“十二五”规划的科技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新变化,为科技规划的滚动实施和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根据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对规划做出必要的调整。
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独立与规范的评估和监督机构,规范评估和监督程序,完善评估和监督机制。制定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评估规划的实施情况,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奖励机制。
加强科技宣传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宣传“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落实、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推进和科技资源统筹创新工程实施,营造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中国煤科-首页 下一篇:在人间|985博士:想进县城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