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
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 业务中心 > 清洁能源

欧宝体育下载app: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发布时间:2022-06-14 | 来源:欧宝体育app官方下载 作者:欧宝体育手机版app下载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曾经是工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相对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十五”期间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全国的格局来看,发展依然滞后,问题比较突出。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多年来经历了一个从领先到落后的发展过程,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十一五”时期制定和实施科学可行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山西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被确定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这一方面是由于山西的资源禀赋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山西装备制造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条件。

  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最早起始于太原机器局,于1898年创办,这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到了1937年山西已经有了36个企业,成为当时全国机械工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太原也是全国机械工业集中的中心城市之一。解放前夕,山西解放区有21个大厂,44个分厂,有职工2万多人,是全国解放区中职工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机械工业地区。另外当时由阎锡山创办的西北实业公司有52个工厂,有职工2万多人,也是全国机械工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在解放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都把山西作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地区。如在“一五”时期由苏联对我国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山西有16项,占到了38.4%。从2O世纪6O年代初到7O年代末,山西又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大三线”、“小三线O多项,从而使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得以较快地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山西装备制造业在发展最快的1971年曾经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左右,成为当时山西工业的第一大行业。在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仍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5%,仅次于煤炭业。在这一时期,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可以说是处于全国上游水平。

  80年代初,按全国分工的战略布局要求,山西被确定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此后煤炭生产被突出,其他工业发展相对受到影响,装备制造业也在其中。尽管从统计数据上看,在1984~1990年的6年间,机械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仍然保持在2O%左右,并且仍是山西第二大产业,但与全国相比则明显落后了。1991年,山西机械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第23位,固定增产净值为第21位,实现利税为第28位。到2O世纪9O年代末,由于全国机械装备市场相对饱和,市场放开,山西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力量薄弱,产品竞争力下降,使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陷入困境,产品产量大幅下滑。据统计,在1990~2000年的1O年间,山西15种主要装备制造业产品,除交流电动机、汽车、机车、起重设备、变压器等产品产量增加外,其余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01年底,山西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的企业为491家,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15%;全省装备制造业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9亿元,为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工业增加值4O亿元,为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占全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总额的1O%;实现利税总额8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5%,为山西煤炭、电力、冶金后的第四大产业。

  2000年到2004年,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上也出现了转机,主要装备制造业的产量大多由减产转为增产(如矿山设备、锻压设备、工业锅炉、气体压缩机、金属切削机床及轴承等)或增产速度继续加快(如起重设备、交流电动机及泵等),但有的行业却由增产转为减产(如汽车、变压器)或保持较大的减产速度(如小型拖拉机和内燃机)。

  2004年底,山西省共有装备制造企业742个,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14.8%;全省装备制造业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0.7亿元,为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2%;工业增加值86.7亿元,为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3%;实现销售收入301.2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总额的8.2%;实现利税总额14.4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2.7%,仍然为山西煤炭、电力、冶金后的第四大产业。

  1998年~2004年,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在山西省整个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均低于10%,而且表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可见,山西省装备制造企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在山西是位于第四的主要产业,但山西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所占比重已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与一些装备制造业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2001年山西装备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及利税等四项指标分别仅为全国的0.69%、0.72%、0.64%、0.45%;同时主要装备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也较低,如矿山设备产品产量仅占全国的1.3%,化工设备产品产量仅占全国的0.86%,内燃机仅占全国的0.23%,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仅占全国的0.37%,汽车产量仅占全国的0.05%。山西与全国一些装备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省份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如2000年广东、江苏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分别为2887亿元和2808亿元,山西仅为132亿元,广东、江苏两省是山西的2O多倍。

  另外,从装备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工业人数的比重,装备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上,也可以看出,山西装备制造业规模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4年,山西省共有装备制造企业742个,工业总产值为310.69亿元,工业增加值为86.71亿元,利润总额为3.89亿元,利税总额为14.42亿元;其中共有208个亏损企业,占全省装备制造企业总数的28.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98亿元。国有控股的装备制造企业共有307个,工业总产值为193.92亿元,工业增加值为53.23亿元,利润总额为2.03亿元,利税总额为8.23亿元。其中亏损企业104个,占全省国有控股装备制造企业的33.9%,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80亿元。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装备制造企业共有31个,工业总产值为25.97亿元,工业增加值为8.00亿元,利润总额为0.88亿元,利税总额为2.16亿元;其中亏损企业10个,占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装备制造企业总数的32.3%,亏损企业亏损额为0.43亿元。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共有95个,工业总产值为217.56亿元,工业增加值为59.15亿元,利润总额为3.17亿元,利税总额为10.07亿元;其中亏损企业29个,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16亿元。

  2005年,山西省共有装备制造企业578个,工业总产值为388.89亿元,工业增加值为96.20亿元,利润总额为8.39亿元,利税总额为19.74亿元;其中共有159个亏损企业,占总数的27.5%,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19亿元。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中心和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评价和分析”课题研究,综合考察我国区域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指数,山西省处在第二梯队,排全国第十一。尽管制造业的概念比装备制造业大,但也说明山西省制造业在落后的同时,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优势和思路。在振兴“山西制造”的征途上,从来就不乏积极的探索。以汽车制造为例,上世纪抗战时期山西就开始了汽车的组装,五十年代仿制“嘎斯”,七十年代,生产出“解放”,八十年代与二汽联合开发生产EQ135重型载货汽车。到上世纪末,全省改制、改组、改造完善了齿轮、液压、机械等一大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通过引进技术,自主研发,业已形成发动机、变速箱、车桥三大核心零部件总成的专业生产和研发能力。以大同齿轮厂为例,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变速箱更是在全国独领风骚。以生产重汽著名的东风汽车公司,有80%的变速箱来自大齿集团。山西煤机制造公司坚持走数字化高科技路子,短短几年,年产值由300多万元发展到3亿元,跨入中国机械工业500强,成为国内生产刮板机和皮带运输机的骨干企业之一。就整个机械制造业而言,山西尚有许多骄傲。以太重为代表的重型机械,一直活跃在“中国制造”的舞台:“神五”“神六”发射塔架、三峡大坝2000吨巨型起重机。2003年初,由山西华宇集团牵头的“华宇重汽”项目就已浮出水面。很快,华宇集团在上海成立了华宇重汽研究中心,第一辆自卸车和牵引车随后下线万辆重型卡车。山西省的装备制造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发挥资源、技术、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已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和企业,军地资源整合已见雏形。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经纬纺机山西分公司、大同齿轮集团公司、大同机车厂、太矿集团公司、榆液集团公司、中信机电公司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太重集团公司生产的大型起重机、大型挖掘设备、油膜轴承,永济电机厂生产的内燃机牵引电机,经纬纺机山西分公司生产的细纱机,榆液集团公司生产的高技术液压系统等30多种机械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民营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已占到全省机械行业的40%,成为装备制造业新的生力军;一批大型、特种、高中档铸锻件、汽车零部件、铝合金及镁合金压铸件及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一批新产品正逐渐向新型化、数字化、规模化发展,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发展速度连年以超过15%的高速增长。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山西省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行业。

  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山西省发展速度慢,缺乏龙头企业,缺乏带动性和规模效应强的整机产品、系列产品和成套产品。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弱等制约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问题。

  ,日本的1/4强;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远低于美国的49%、德国的48.5%。

  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7.9%,全员劳动生产率不足5万元/人年,大多行业只有2~3万元/人年。2005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也仅为24.7%,全员劳动生产率除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6万元/人年外,其余行业均低于5万元/人年。2004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7.9%,不仅明显低于其它行业,而且也低于整个制造业31.28的增加值率水平。2005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降为24.7%,资产贡献率普遍偏低。

  、在产业结构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装备制造业薄弱,结构不尽合理;资本结构单一,外商资本比重较低,民营经济发展缓慢。2004年,山西省共有装备制造企业742个,其中外资和港澳台投资的总数只有31个,仅占到总数的4.18%;2004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10.7亿元,其中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26.0亿元,仅占总数的8.37%。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为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技术开发投入很少,原有制造技术已经老化。2004年,山西省742个装备制造企业,其中亏损企业占28.0%;在所有装备制造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占了307个,达42.6%,这其中33.9%为亏损企业。2005年,山西省共有装备制造企业578个,其中159个为亏损企业,占27.5%。

  、企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也未形成。企业众多,规模不大,产品众多,但几乎没有形成知名的品牌和规模效应,没有形成专业化的行业特色,缺乏山西的整体优势和区域优势。大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小而不专。山西装备制造业缺少起领军作用的核心企业,没有形成一个核心企业带动周围配套企业的产业群。从事整机生产的大企业,难以精简机构、集中力量于主业,形成“哑铃型”企业组织结构;区域内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相关企业在经济技术上难以结盟共同走上国内外市场;企业脱离社会化大生产,中间产品自制率高,机械工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在山西省装备龙头企业中,产业链末段的加工组装型产品少,拥有原创技术的企业和产品少,制约了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做大。大小企业采用相同的经营方式,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大而不强,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竞争力不强,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上仍然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业主体技术依赖国外,大量先进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缺乏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总承包企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制造企业、安装企业和用户的密切配合。设计手段过时,远远落后于当代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设计是制造业的灵魂”,没有先进的、现代化的设计手段与方法,发展装备制造业就无从谈起。只有好的设计,才会有优质的产品性能、高的经济效益和强的竞争力。目前,山西省绝大部分的装备制造企业仍然没有走出仿造、试凑和经验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即使有的大型企业购买了国际上先进的CAD和CAE软件,但因现有技术人员的局限性,很少能真正地、充分地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实践。

  、人才流失严重,高级技能人才短缺。多以来,由于受到南方及沿海地区高薪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的吸引,山西省各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出现了大范围、大规模的流失。山西省的装备制造企业几乎都成了沿海地区及外资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也很少有新鲜“血液”输入到山西省的装备制造企业,即使是山西省高校培养的工科大学生都不愿把山西省的企业作为就业目标。由于职业教育的滑坡,技术工人的质量和数量均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例如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在太原设立园区,需要大批一般性技术工人,山西省提供不了,只好从省外招聘。

  “十一五”时期是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山西建成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需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主战场,科学制定和选择适合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发展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整合资源、联合协作、规模经营、创造名牌的思路,重点发展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整机产品,积极发展资源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振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

  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建设两大产业基地。整合省内汽车生产资源,建设重载车、特种车和专用车生产基地。抓住省内外市场需求,立足现有产业和技术实力,加快建设以太重为龙头的煤炭机械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依托现有平台和基础,多方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省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的联合,实现整车和煤机成套设备的大突破。

  发展优势产品,培育产业集群。立足山西省机械制造基础,大力发展重型机械、铁路机械、纺织机械、基础机械、电子信息产品五个方面的优势产品,提高市场品牌和占有率。发挥山西省资源优势,引进消化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培育铸件、锻件、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铝镁合金压铸件深加工等方面的产业集群,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

  打造一批优势企业。运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机械制造业,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体制、转机制,重组联合,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结合、国有企业同民营企业结合,促进优势资产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

  年里,把装备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应以国内外机械装备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增强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为中心,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积极支持和扶助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在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和产品,淘汰落后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和产品,发展高新技术型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和产品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使之成为支撑和带动山西经济增长,建设山西新型工业区的重要产业,力争重新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区之一。

  装备制造业的门类众多,产业链较长。一省发展装备制造业不可能也无必要全面出击,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选择若干重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国家的支持下,重点突破,实现发展。紧紧围绕山西省结构调整及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总体部署,立足比较优势,注重军地资源整合,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整机产品为重点,整合资源,培育龙头,创造品牌,实施“2456

  ”工程,即实现重汽整车和煤机成套两大突破,整合培育铸件、锻件、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及深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重型机械、铁路机械、纺织机械、基础机械、电子通讯五大优势产品,到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到2010年,形成一批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

  、到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将实施120个左右的重点项目,形成7户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和9户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总体规模进入全国前10位。

  、有3—5个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有一批优势企业,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效益,使山西省成为重要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加大汽车行业战略性重组力度,推动强强联合,整合资源,通过华宇重组山汽,中信机电与通达合作,实现山西汽车整车的突破,带动汽车零部件集群的整体发展。2007

  ——华宇重组山汽。充分利用山汽现有重车平台和生产目录,在华宇建立重车技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山西华宇重汽集团”。

  ——中信机电制造公司与通达公司合作,建设中信机电汽车工业园。生产重卡、越野车、客车,实现技术和装备优势的互补。

  ——加快长治清华机械厂、山西卓里集团公司、榆次恒成实业有限公司、榆次通用挂车制造有限公司特种车、挂车及专用自卸车系列产品等项目的实施。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抓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设备等重大专项,主要是面向煤矿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及其配套的设备和技术。包括年产600

  万~1000万吨厚煤层综采成套技术装备研制;年产150万~200万吨薄煤层自动化综采成套技术装备研制;年产100万吨以上短壁综采成套技术装备研制;巷道快速综掘成套技术装备研制等。

  个亿吨级产能的超大型煤炭基地,其中有3个在山西,预计“十一五”期间有高效综采设备200套的市场需求;在2007年底前,山西省要改造建成50个年产120万吨煤、500个30万-90万吨煤的骨干样板矿井;到2015年,将实现由普通机械化开采向安全有效的综合机械化、现代化矿井转变;未来几年,国内煤机设备年需求量将达到300亿-500亿元。目前,国内煤矿生产在向高产、高效、安全可靠方向发展,煤炭技术设备正在向重型化、大型化、强力化、大功率和机电一体化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主要设备几乎全部被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内煤机全行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成套能力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在煤炭专用设备研制和国产化工作中,力量主要集中在提高单机的设计制造能力和水平上。因而,煤炭专用设备的系统开发、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及系统服务,则显得十分薄弱。同时,由于煤炭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高产、高效矿井要求,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山西省煤机制造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煤炭采掘、洗选、焦化等三大系列煤机配套产品。煤机在山西省不但有需求优势,而且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同时具备了需要和可能的双重有利条件。目前国内综合煤机制造实力较强的企业有两家,一个是山西焦煤集团,另一个则是中国煤炭机械工程装备集团公司。焦煤集团下属有山西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还有太原矿山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生产刮板机和采煤机,也有生产掘进机和液压支架的能力。新组建的太重煤机,与山西省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把山西省重点煤炭企业的资金进行集中,是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

  要抓住煤炭市场持续向好、煤机成套设备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发挥煤炭大省的区位优势,拓宽视野,积极重组山西省煤机生产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努力改变先进煤机成套设备市场主要由国外、省外企业占领的局面,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煤机成套设备培育成山西省的拳头产品。我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建设强大的煤炭工业须有强大的煤矿机械制造能力作为后盾。国家提出了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的战略目标。根据“十一五”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到2010

  年,全国大、中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要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为此,作为能源大省,在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同时,大力促进大型采掘设备本地化,综采机械化程度要达到90%以上,为山西省发展煤炭采掘和洗选设备带来强大的市场需求。煤机企业要围绕大型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以现有采煤机、掘进机等整机产品为基础,加大创新及研发力度,在煤机成套、系列方面取得突破。通过现有资源整合,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的整体发展。

  项目实施上,太矿集团公司大功率电牵引系列采煤机、悬臂式掘进机,煤科院太原分院短臂机械化开采设备和无轨运输设备的研发及EBJ

  系列掘进机产业化,山西森特煤焦化公司洁净煤装备制造设备,阳煤华越大型振动筛及液压支架,太重500万吨矿井成套综合采煤设备,山西煤机公司刮板输送机、带式输送机和薄煤层用刮板机,山西机器制造公司矿井提升机新产品开发,平阳机械液压支架,长治清华液压支柱,同煤集团中央机厂及力泰公司、忻州通用机械公司的皮带输送机等项目2007年达产达效。

  开展大型煤液化装置关键设备研制。我国的煤炭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其中劣质煤(包括褐煤、低变质煤及高硫煤等)的比例很大,如果直接燃烧利用,由于热值低、污染重而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市场需求逐步萎缩。但低变质煤及高硫煤容易液化,是煤液化的优选煤种。据估算,我国煤资源储量中可用于直接液化的资源超过5000

  亿吨,占我国煤储量的一半左右。因而,我国煤液化的前景非常广阔。山西省要积极开展大型煤液化装置的研制,逐步提高关键设备国产化的比例,减少对进口关键设备的依赖,降低煤液化装置的建设和运行投资及成本,加快煤液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山西省现有的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巩固提升重型机械、铁路机械、纺织机械、基础机械、电子通讯五大优势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重型机械。依托太重在大型起重机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发展高品质全系列中小型起重机、系列挖掘机、干熄焦装置专用提升机。通过引进技术,扩大规模,拓展大型设备国外市场,联合强势民营企业占领并扩张中小起重机终端市场,做成国内最大的工业用起重机生产基地。

  、铁路机械。依托大同机车厂、永济电机厂、太原机车厂、晋机集团公司等企业,打破条块和地域分割,通过整车和关键部件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全力构建先进、成熟、完善的产品平台,实现规模经济的扩张。大力发展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带动电机、轮轴、轮对、电液转辙机等铁路机械配套产品做大做强,形成铁路机械生产基地。

  、纺织机械。积极推进经纬纺机山西分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开发大容量、短流程、连续化化纤成套设备、精梳联合机、精梳机组、细络联合机、新型纺纱机新一代染整设备。充分发挥经纬纺机的带动作用,推进榆次经纬纺机城的建设,打造纺织机械生产基地。

  、基础机械。充分发挥榆液集团在我国液压行业的排头兵作用,进一步引进技术,引资合作,提高液压机械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企业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机电液一体化产品,在做大做优传统产品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研发液压系统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品特点明显的大型液压元件和系统生产基地。

  )电子通讯。充分发挥山西省电子装备企业的技术优势及磁材产业的基础优势,围绕信息产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快传统优势电子产品及磁材产业的发展步伐。推进星河电气智能高压无功补偿装置、山西通用集团公司高性能铅酸蓄电池、普天电缆厂光纤、电子二所液晶显示设备及片式元器件设备、中电集团三十三所防信息泄漏技术、太原长城微光器材公司电子光纤倒像器、太工天成传感器等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发展,加快太原刚玉、阳泉京宇、运城恒磁等企业高性能磁材及深加工、微特电机、电机磁钢、电子通讯器件等永磁系列产品的规模化,形成具有山西省特色的新型电子产业。

  充分利用山西的资源和能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铸件产业集群、锻件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铝镁合金及深加工产业集群。

  、铸件产业集群。重点向大型电站铸件,特种铸造、气冲铸造、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汽车配件铸件、车用壳芯铸造发展。以三联铸造、华翔铸造、泫氏铸造为龙头,整合铸造资源,培育山西省运城、临汾、晋城三个高精铸造产业集群区。运城重点抓好山西三联铸造有限公司、亚新科国际铸造公司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铸造生产线等项目;临汾重点抓好华翔3.5万吨迪砂精铸及4万吨V法铸造、襄汾恒泰4.2万吨汽车制动盘、制动鼓离合器压盘等项目;晋城重点抓好高平泫氏铸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离心球墨铸铁管、晋城汉通年产2万吨高档铸件、年产1万吨汽车铸件及机加工配套改造、晋城小笠原气冲造型及机加工生产线技改等项目。

  、锻件产业集群。要集中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有产品优势、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山西锻造厂要重点抓好160MN重型汽车前轴及大马力发动机曲轴技改项目,形成国内锻造排头兵企业;太重要立足现有基础,发展大型不锈钢特种锻件;定襄锻件产业集群区,在注重改善环境的前提下,发挥现有基础优势,加大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创汇。重点发展定襄昊坤不锈钢法兰锻造公司扩建年产1万吨不锈钢法兰、定襄金瑞高压环件有限公司2.6万吨出口法兰和精密环件的改造项目、定襄管家营法兰公司年产3万吨锻钢法兰盘与年产800吨不锈钢管件等项目。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立足山西省重型汽车零部件基础雄厚的优势,围绕实现重型汽车整车突破的发展计划,加快集群发展步伐,对山西省重型汽车产业形成强力支撑。

  ——大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区。推进大同齿轮集团有限公司重车变速箱、山西柴油机厂重车柴油机及清洁燃料发动机、兵器七○所涡轮增压器做大做强。鼓励大齿与国内外大公司合作合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汽车零部件的龙头企业。

  ——运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区。加快中信机电公司、山西金宇粉末冶金公司、闻喜红星汽配厂等生产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改项目的实施。中信机电着力抓好重车车桥、离合器、重桥主被动伞齿轮生产线改造。

  ——长治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区。支持长治液压汽车转向助力泵、淮海机械有限公司微车发动机等产品向高精方向发展。

  )铝镁合金及深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富士康工业园区的铝镁合金压铸件和汽车零部件压铸件及其深加工、阳矿华翔汽车铝部件有限公司汽车铝部件精密铸造及深加工、广灵精华化工有限公司镁合金及压铸件等项目,力争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从总体上考虑,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是:解放思想,加大装备制造业改革开发的力度,以体制创新、结构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为契机,促进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工作重点及责任分解要求,成立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领导组。为确保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必须加强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作为考核依据,并对项目实施有效的跟踪协调、监督服务。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积极发展民营经济。鉴于装备制造业的特点,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是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力量。因此,国有企业的活力与实力是否增强,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要继续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在振兴装备制造业中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对全局影响较大的企业应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改造及上市等方式进行彻底的股份制改造,从而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要通过合资合作、内部职工持股和引进民营资本等方式,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激活企业活力。要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结合、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结合、自身发展与引进外资结合和军地结合,促进优势资产重组和整合,促进资产存量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资产运营的效率。对装备制造业的中小型企业则应完全放开搞活,真正走向市场,自己决定其发展的组织形式;要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比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从国内一些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和行业看,非国有企业在其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有利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那些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非国有企业参与对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改造、改组、重组,激活装备制造业的机制。

  )大力发展零部件产业。克服重整机、轻配套、轻零部件的传统观念,从体制上消除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和地方保护的障碍,从价格上理顺整机与零部件的效益比例,创造公平、有序、有法可依的市场环境。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由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机制灵活、创新强劲的“小型巨人”。

  )加速建设技术服务体系。装备制造业的大型企业集团,需以大量中小企业为支撑,而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技术方面的实力,因此,必须建设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来源不足、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发展资金紧缺等问题。

  (三)推进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重组,改变原有的部门分割所造成的不利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尤其要推进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的结合,促进用户与制造部门的结合,工艺与装备的结合。

  调整的重点之一是调整组织结构。首先,以提高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按产品特性及工艺特点对相关装备企业实行战略性重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人才、资金、技术、产品、市场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其次,要鼓励和支持一些重点装备企业实行有效规模经营,即按照企业“两头在内,中间在外”——

  技术和销售在企业内部,制造在企业外部的发展趋势,努力改变装备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组织模式,在有限的范围内和时间内实现规模经济。再次,发展一些具有较强专业化协作能力的小型企业。这些小型企业的发展要突出专业、精细、配套、灵活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形成装备制造业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调整的重点之二是以市场需求为重点,切实推进山西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发展高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使其成为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利用其技术密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技术生命力强的特点,对传统产业进行融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是相对而言的,传统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就属于高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者不可偏废。一方面,优先发展一批重点优势产品,如电力输配装备、交通运输装备、起重装备设备、煤矿机械装备、通用机械装备等市场前景和出口状况好,技术水平高,对行业有着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以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机电一体化和高新技术装备产品;另一方面,要大力限制和淘汰那些市场前景不好,技术落后,工艺陈旧,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传统产品,达到优化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和净化机械装备产品市场的双重效应。

  (四)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随着大批科研研究院所的转制,原有的基础技术研究已经削弱。应该加强大型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快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与企业投入相结合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重点用于支持重要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及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联合省内外研发机构,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联盟”,力争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重点技术研发上率先突破。政府应当关注和扶持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开发和利用,选择一些关键技术列入省的科技发展计划,由科研部门和企业共同研制和开发。要重视对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服务体系的建立。相对来说,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更为薄弱,政府有关部门及中小企业服务结构应当把技术扶持、推广、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如制定鼓励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引进技术、购买专利及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新产品。

  另外,应注意充分利用国际上的成熟先进技术,通过移植改造,加快研究开发速度,使之形成生产力,走出一条适合企业特点的技术跨越之路。要依托重点建设项目,采取中外企业联合投标、同行业及上下游产业捆绑式投标招标、联合设计和制造等形式,支持省内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境外建厂设点,开展境外加工业务,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借力跨越发展。今后引进技术时,要与国内研发单位结合;引进后,要安排消化吸收的工作,使引进的技术成为自主创新的起点;引进技术工作要与省内自主开发工作结合,因而加快自主开发的进度和步伐。

  (五)构建装备制造业人才保障平台。改革现行的对企业领导,尤其是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考核、选拔和使用的“泛行政化”办法。按照企业运行的特点,不沿用行政领导干部选拔、考核的办法,逐步形成使优秀人才成长为企业家的机制;企业领导应保持相对稳定,并着力在企业内形成一个具有卓识的领导群体,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展开装备制造业人才状况调研,建立装备制造业人才信息库,进一步完善装备制造业人才引进和流动政策。既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同时,要重视培训一大批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师和技工等实用型人才。举办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高研班,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研讨提供平台。

  加速改革、调整现有的教育体制与内容。理工科院校,应该培养学生热爱制造业、树立愿为其献身的精神;调整压缩或裁减一批落后专业,新增一批新兴专业。重视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要特别强调工科院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零实习、零实验的学生,制造不出零缺陷的产品。高度重视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高级技工的缺乏是当前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应该在原有的技工学校、中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一批培养高级技工的高等职业学院。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国企中任职。对于回国创业的人员,政府应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如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明确产权及分配比例。对于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政府要尽可能考虑安排一些启动经费,以加快其发展。保证回国科研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尤其对于留学科研人员回国定居、创业,特别是中青年专业人员,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六)地方政府要加强服务和给予一定政策扶持。一是鼓励和支持本省企业优先使用同品质的本省产品,加强煤机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的产销衔接,对采购省内煤机设备的煤炭企业,可给予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产业政策;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机电产品出口退税政策,争取出口产品的专项贴息资金支持;三是对易地改造项目加大税费减免和土地优惠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运用产业导向、信息发布、环保标准、能源调控、土地配置、财税政策、快速折旧等调控手段,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产业规划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七)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由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性,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来发展装备制造业,必然要有一部分体现国家的意志,得到国家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说到底,应该依赖于行业内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要眼睛向内练内功,要将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作为提升自主产业能力的根本动力,在市场需求拉动和科技进步推动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身竞争能力。从国家已经出台的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来分析,扶持政策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关依托工程、打捆招标、加速折旧、进口关税四方面的政策以及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等。

  、为国内制造的重大技术装备,确定依托工程。国产化依托工程项目由国家给予风险担保。对率先采用国产装备的重点项目,项目业主贷款时由国家财政予以贴息;并给予项目业主投产后若干年内减免税。山西省应积极争取由国家安排有关依托工程项目,使我们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单位有“练兵”的机会,进而积累经验,具有承接此类项目的资质和业绩。

  、实施打捆招标,以市场换技术。对于与国外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重大技术装备、而国内在一个时期内有较大需求的,国家有关部门将出面组织国内用户,打捆招标,以市场和用量为筹码,要求国外制造厂商转让技术,从而提升国内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

  、调整重大技术装备的进出口政策。取消重点投资项目和外商进口设备的减免税优惠;进口重大技术装备的免税目录要根据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定期研究更新。调整现行的进口关税税率结构梯度过小、在某些重大装备领域甚至倒挂的现象。提高成套设备、主机的进口关税税率,降低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的进口关税税率。制定重大装备出口长期优惠贷款制造业的发展。

  、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对重大技术装备中技术含量高、技术更新快的装备,实行快速折旧政策,由目前折旧年限10年缩短为5年,以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刺激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扩大政府采购规模,鼓励企业使用国产重大装备。实行原产地原则。规定所采购的装备中,在本国生产或制造的零部件价值占所有零部件的比例,防止由于关税下降而使外商由直接投资改为直接出口,诱导外商对我国急需的关键技术装备进行直接投资。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向山西省延伸。“十一五”时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并把山西省列为全国唯一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将为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把支持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实施促进中部崛起和的重大措施,给予必要扶持和政策支持。对山西的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资本金实行国债补助政策。建议采取比国债贴息更优惠的政策,对技术改造重大项目的资本金实行国债补助。支持国有企业破产重组和剥离社会职能,减轻企业社会负担。对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资金给予专项补助。

  (八)重点项目的实施中,始终要贯彻企业界主体、市场配置、政府引导的原则。政府要积极扶持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以其为依托,形成装备制造业的骨干和中坚。如对重型机械产业的太重、太矿等,与有关协会一起,组织用户、设计、制造和研究单位、大学等联合攻关,以企业为龙头,产、学、研相结合,逐步形成联合集团模式,大大提升综合集成和成套能力。逐步形成联合集团模式、调试、服务一条龙的企业集团。政府主管部门始终要注意提高山西省的重大装备成套能力,积极培育一批公司。具体途径一是在有实力的大型用户企业中组建装备成套公司;二是用户和制造商相结合,组成既熟悉用户生产、工艺,又熟悉装备制造的系统成套和总承包公司;三是以制造商为主,吸收熟悉用户生产工艺的企业或专家参加,组成装备总承包公司;四是推行技工贸易相结合的方式,与国外著名公司联合投标、合作设计、合作制造,形成跨国的成套公司。

上一篇:【美丽中国 绿色发展】绿色能源篇——有“保”有“变”优化能源结构 让天空更蓝、发 下一篇:一切为了护佑矿工生命安全——透视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制20年改革-新华网